国家体育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,正式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这一政策的出台,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、完善体制机制,实现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深度融合,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力。
《意见》的制定基于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的现实需求,近年来,全民健身热潮持续升温,但城乡、区域之间的体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依然存在;竞技体育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,但基层人才培养体系仍需加强,为此,《意见》提出以下核心目标:
《意见》明确将加大对农村、老旧小区及中西部地区的体育设施投入,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步道、社区体育公园和多功能运动场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运营,推行“低收费或免费开放”模式,让更多群众享受优质健身资源。
政策提出“以赛促练、以练促健”的思路,要求各级体育部门将群众性赛事与专业赛事相结合,全国性马拉松赛事可增设业余组别,省级运动会设立群众参与项目,让普通爱好者与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,激发大众参与热情。
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,《意见》要求中小学每天安排1小时体育活动,并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、高考综合评价体系,将选拔优秀苗子进入“国家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”,由专业教练团队提供科学培训,避免“拔苗助长”式训练。
政策支持利用5G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体育服务效能,推广“全民健身云平台”,提供在线课程、体能测试和赛事报名服务;鼓励职业俱乐部开发虚拟观赛、互动训练等数字产品,拓宽产业边界。
发布会后,多地体育部门迅速行动,浙江省宣布将投入10亿元改造1000个社区健身中心;四川省启动“体育扶贫”项目,为偏远山区学校捐赠体育器材;北京市则试点“学校体育场地夜间开放”,缓解市民健身场地不足问题。
在竞技体育领域,上海市率先推出“精英教练进校园”计划,选派退役运动员担任中小学兼职教练PG模拟器;广东省联合企业共建“足球青训基地”,探索“校企合作”新模式。
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李明认为,《意见》的出台是“体育回归教育本质”的重要一步:“过去我们过分强调金牌数量,现在更注重体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价值。”
普通市民也纷纷点赞,家住西安的王女士表示:“小区新建了智能健身区,孩子放学后有了运动场所,政策真的落到了实处。”
尽管政策方向明确,但执行层面仍面临挑战,部分地区财政资金有限,体育设施建设进度可能滞后;体教融合需教育、体育等多部门协同,协调难度较大。
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建立“政策落实督导机制”,定期评估各地实施效果,并适时推出配套细则。“我们的最终目标,是让体育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,让健康中国的梦想照进现实。”